在刚刚落幕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别比赛中,一位身形矫健、眼神专注的少年格外引人注目,他开云kaiyun体育叫姜鑫瑞,今年13岁,却在赛场上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沉着与果敢,当最后一场比赛的指示灯亮起,姜鑫瑞以干净利落的一剑锁定胜局,摘下个人赛银牌,脱下护面,那张稚气未脱的脸上闪烁着坚毅的光芒。
“每一次比赛都让我更加自信。”姜鑫瑞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,这句话从一个少年口中说出,显得格外有分量,击剑这项被称为“格斗中的芭蕾”的运动,不仅考验选手的技术与体能,更是心理素质的极致挑战,对于姜鑫瑞而言,这条击剑之路,正是自信一点点积累、内心一步步强大的过程。
姜鑫瑞与击剑的结缘始于一次偶然,小学三年级时,击剑教练到学校选拔苗子,原本活泼好动的姜鑫瑞被教练一眼看中。“第一次拿起剑,感觉特别酷。”回忆起当初,他眼中仍会闪现兴奋的光芒,酷炫背后的艰辛很快显现——枯燥的基本功训练、严格的体能要求、复杂的战术分析,这些都曾让年幼的姜鑫瑞产生过放弃的念头。
转折点出现在他参加的第一场正式比赛,当时训练仅半年的姜鑫瑞首轮即遭淘汰,惨败让他深受打击,在教练和父母的鼓励下,他选择了坚持。“那场比赛让我明白,击剑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,它需要百分之百的专注和付出。”从此,姜鑫瑞的训练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,他开始主动加练,认真研究对手录像,在日记本上记录每一次比赛的得失。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,这是姜鑫瑞在多次比赛后得出的深刻体会,击剑比赛的特殊性在于,选手独自上场,面对对手和裁判,所有决策必须在电光火石间独立完成,没有队友可以依赖,没有教练可以现场指导,这种孤独感曾是姜鑫瑞最大的心理障碍。
“记得有一次重要比赛,我紧张得手都在抖,第一局就大比分落后,中场休息时,我望向场边的教练,但他只能给我一个鼓励的眼神。”姜鑫瑞回忆道,“那一刻我明白,真正能帮助我的只有自己。”调整呼吸、回忆战术、观察对手弱点,姜鑫瑞在第二局完全扭转了局势并最终获胜,这场胜利不仅是一场比赛的胜利,更是他心理成长的里程碑。
心理专家分析,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独立人格的培养有着独特价值,当孩子站在剑道上,他们必须学会独自面对压力、处理突发情况、承担决策后果,这种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获得,却是成长过程中极为宝贵的锻炼。
随着参赛经验的丰富,姜鑫瑞的击剑技艺日臻成熟,他的自信心也在这个过程中悄然生长,从最初面对强手时的畏缩,到如今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比赛局面,姜鑫瑞的变化有目共睹。
“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,它来自于充分的准备和一次次克服困难的经验。”姜鑫瑞的教练这样评价弟子的成长,“每次比赛后,我们都会一起分析录像,找出不足,姜鑫瑞的可贵之处在于,他从不回避问题,而是主动寻求改进的方法。”
这种成长不仅体现在赛场上,也延伸到了姜鑫瑞的日常生活中,他的班主任老师发现,曾经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的姜鑫瑞,现在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;曾经遇到难题容易急躁的他,现在学会了沉着分析、耐心解决。
“击剑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比赛,更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。”姜鑫瑞说,在刚刚结束的学期考试中,他的成绩有了显著提升,尤其是需要高度专注和逻辑思维的数学科目。“比赛中的心态调整技巧,我在考试中也会运用,遇到难题时,我会像对待比赛中的困境一样,保持冷静,寻找解决方案。”

姜鑫瑞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,击剑运动要求选手在高速对抗中保持清晰的思维和稳定的心态,这种能力通过系统训练,可以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。
随着成绩的提升,姜鑫瑞开始在青少年击剑圈内小有名气,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满,在训练馆里,他依然是最后一个离开的队员;在比赛间隙,他总会拿出文化课课本温习,对于未来,姜鑫瑞有着清晰的规划:先打好基础,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自己的水平,梦想有一天能够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。
“我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技术、战术、体能都需要继续提升。”姜鑫瑞坦诚地说,“但我不害怕挑战,因为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。”

姜鑫瑞的故事是无数青少年运动员的缩影,他们在体育中学习坚持,在比赛中磨练意志,在胜负间感悟人生,体育之于他们,不仅是奖牌和荣誉,更是成长的催化剂。
击剑馆内,姜鑫瑞又一次穿上防护服,戴上面罩,手持花剑走向剑道,对面是新的对手,身边是熟悉的赛场,剑尖相触的瞬间,比赛开始——这又是一次独自面对的挑战,又是一次自信积累的机会,对于13岁的姜鑫瑞而言,击剑之路刚刚开始,但体育赋予他的品质将伴随一生。
评论